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开启可持续发展新篇章
一、规划背景与意义
昨天,国务院原则同意自然资源部组织起草的《京津冀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这是国家级国土空间专项规划,对京津冀地区空间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规划》的实施将为京津冀地区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
二、规划范围与目标
1.规划范围
《规划》覆盖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省的石家庄、秦皇岛、张家口等8个城市,形成“8+2”的都市圈模式。
2.规划目标
到2035年,京津冀地区将实现以下目标:
耕地保有量不低于9433.99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8224.44万亩;
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4.23万平方千米,其中海洋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0.14万平方千米;
城镇开发边界合理控制,优化城镇空间布局。三、区域协同一体化发展
1.物流产业空间关系
近年来,京津冀都市圈发展规划不断出台,区域协同一体化发展显著。物流产业空间关系随着城市群内各城市的规模、功能定位、产业集聚或转移,以及各类交通仓储基础设施的调整而变化。
2.经济圈发展
京津冀经济圈以北京市和天津市为中心,涵盖整个河北省,是中国三大经济圈之一。国务院先后通过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和《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明确了北京和天津的发展目标,为两个城市如何以河北为依托,实现协同发展提供了指导。
四、高质量发展战略
1.“一主六双”战略部署
为落实“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部署,京津冀地区将全面融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2.梅河口新区建设
加快建设梅河新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根据《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规划》,推动京津冀地区与周边地区的协同发展。
《京津冀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实施,将为京津冀地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通过优化空间布局、加强区域协同、推动高质量发展,京津冀都市圈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