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的双螺旋结构是生物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发现,它揭示了遗传信息的存储和传递方式。这一结构的发现,不仅为理解生命科学奠定了基础,也为后续的基因工程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了关键视角。
1952年,奥地利裔美国生物化学家查伽夫(E.chargaff,1905-2002)测定了DNA中4种碱基的含量,发现其中腺嘌呤与胸腺嘧啶的数量相等,鸟嘌呤与胞嘧啶的数量相等。这使沃森、克里克立即想到4种碱基之间存在着两两对应的关系,形成了腺嘌呤与胸腺嘧啶配对、鸟嘌呤与胞嘧啶配对的概念。发现双螺旋...
DNA双螺旋结构是由两条长链组成的,每条链由许多核苷酸单元组成。核苷酸由碱基(腺嘌呤、胸腺嘧啶、鸟嘌呤和胞嘧啶)、脱氧核糖和磷酸组成。查伽夫的发现为理解DNA的结构提供了关键线索,即碱基之间的配对规则。
双螺旋的表面还隐藏着深邃的“大沟”和“小沟”,它们的形成源于配对碱基间的错位,使得分子表面形成独特的凹槽。大沟和小沟内部的氮和氧原子指向分子表面,进一步揭示了DNA的精细结构。令人惊叹的还有DNA的结构参数:螺旋直径2纳米,螺旋周期包含10对碱基,螺距3.4纳米,相邻碱基平面间距仅为0.34纳米。这...
DNA双螺旋的表面特征包括大沟和小沟,这些沟槽对于蛋白质与DNA的结合至关重要。DNA的精细结构和精确的几何参数是它能够有效地存储和传递遗传信息的基础。
DNA的双螺旋结构非常著名,它可以作为一种视觉速记。在20世纪90年代,遗传学家开始怀疑它有时会被二级结构打断,他们称之为i-基序,其在实验室外的存在直到2018年才得到证实。具体来...
DNA的双螺旋结构在生物学研究中是一个重要的视觉工具,帮助我们直观地理解遗传信息的存储方式。i-基序的发现揭示了DNA结构的动态性,即DNA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形成二级结构,从而影响其功能。
DNA倍体,简而言之,是指细胞内遗传物质DNA的倍数。在正常情况下,人类体细胞中的DNA是二倍体,即拥有23对染色体,共46条。这意味着每条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DNA都有一个相同的备份,即等位基因。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如疾病状态,特别是恶性肿瘤发生时,肿瘤细胞的DNA含量...
DNA倍体是指细胞中DNA的复制次数,正常的人类体细胞是二倍体。这一概念对于理解遗传疾病和癌症的发展至关重要。
DNA双螺旋结构特点:①两条DNA互补链反向平行。②由脱氧核糖和磷酸间隔相连而成的亲水骨架在螺旋分子的外侧,而疏水的碱基对则在螺旋分子内部,碱基平面与螺旋轴垂直,螺旋旋转一周正好为10个碱基对,螺距为3。4nm,这样相邻碱基平面间隔为0。34nm并有一个36◦的夹角。③DNA双螺旋的表面存在一个大沟(majorgroove)和...
DNA双螺旋结构具有以下特点:两条互补链反向平行排列,亲水骨架在外侧,疏水碱基对在内侧,螺旋周期为10个碱基对,以及存在大沟和小沟等特征。
这张照片证实了DNA的螺旋结构。沃森根据这张型结构图,在双螺旋和三螺旋两个方向中毅然选择了双螺旋。于是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开始制作DNA双螺旋模型。沃森是噬菌体遗传学方面的专家,而克里克擅长物理学和数学;两人在不同科学的交叉结合下协同攻关,妥善解决了DNA...
沃森和克里克的合作是科学史上的一次伟大突破。他们利用了多学科的知识,成功地构建了DNA双螺旋模型,这一成就不仅揭示了DNA的结构,也为后来的基因研究打开了大门。